画家姜林和: 姜林和的官方网站,中国画,黄山魂, 姜家黄山,姜氏牡丹,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

赞姜林和黄山图

钱捷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姜林和先生的山水画,母题多取自黄山。这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黄山的品貌风格了然于心,加之积年揣摩前人佳作,推敲比照,对于如何用笔墨表现黄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这再一次印证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造型艺术的万古不变之理。

画山水贵在气韵生动。姜林和先生画黄山,能融气色于笔端,造气势于山形,藏气机于构图。一幅《五老上天都》,群峰奔走于云端,山影遥遥相呼应,直叫观者看得荡气回肠。作画能有如此效果,自然在于姜先生与黄山的神交之深。然而若无扎实的笔墨功夫,那山水性情也是不能呈现于读者眼前的。谈及笔墨,早已有识者留意到姜先生的皴法之独特。而我则以为,姜先生画黄山的笔法特点莫过于用重墨钩勒刻画山石构型而后以披麻、解索、斧劈等皴法充实之。选择如此笔法是有其良苦用心的:黄山不似土山或土石混成的山岳,它几乎是纯然由花岗岩构成的石山,于亿万年的造化间,成就了自身特有的形态与刀劈斧凿的纹理,非以不寻常的方式不能表现其所特有的肌理与质感。姜先生正是以其钩勒皴擦的独特手法使得山形山势平添了盎然生机,让人禁不住以为这山是拔地生长出来的。其情其境正应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的一句:“抱峰直顿而上”!

姜林和黄山图的笔法特点不仅见于山石,还见于虬松与云雾。其画松透彻用笔,一丝不苟,那俊朗的松姿与峥嵘的山势交相匹配。无论大小,姜先生笔下的黄山松都以浓墨勾其姿态,曲干蓬枝,巧立于山石之间,与云海一道成就了山之精灵。峰为骨,松是肉,而那流布其间的云霭却是它的呼吸。可以说,姜先生的笔墨点化万物之妙处,尤在于骨法用笔,虚实其间,于专注之中将自己对于万物生生不息之感悟融于笔端,跃然纸上;即便看似随意的点苔,亦概括了山水活泼之韵节。

笔墨不分家,姜先生不仅笔法劲道,而且还深悉墨性与色彩。其所绘黄山多设色,属浅绛山水,画面墨沉而色轻。以赭色渲染山体,淡绿点缀松涧。新鲜感极强,让人顿生空山新雨之意。如此与层峦叠嶂的山势造成的紧张相呼应,产生出超乎想象的和谐交感。

再将目光从石、松、云的笔墨细节回到姜先生黄山图的整体布局上,可以看到姜先生是如何地执着于高远的透视空间的。整个山势叠层而上,就着流云攀援霄汉。实可谓:墨色起磅礴,笔意舒天阔……

近代以来画黄山者不在少数。刘海粟之黄山,是其心中之黄山,大多浪漫遐想,斑斓情怀。董寿平之黄山,是其笔下之黄山,数峰煙远缭绕,焦墨嶙峋。郭传璋之黄山,是其梦里之黄山,一派云雾迷漫,山影幢幢。而姜林和之黄山,则是其眼中之黄山,总是灵秀绮丽,可以优游。前三人之山水,破四王之陈式,追四僧之亡魂。大家风范,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一人逆流而行,却能“度物象而取其真”(荆浩),于细微处见精神,焉知其不会有一日达致“看山还是山”之境界?正所谓“山水质有而趋灵”(宗炳),姜林和者,“澄怀昧象”一贤人也。

二○一五年元旦于珠海安平台思墨斋